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 在德国寻访马恩足迹
文、图 / 复旦大学档案馆 陈启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周晔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又适逢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建馆的契机,能有机会访问世界无产阶级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乡,为《共产党宣言》叙述觅迹,几乎就成为朝圣之举,憧憬无可抑制。
短短三天,我们来到科隆、乌珀塔尔、波恩、特里尔,寻访马恩故居、波恩艾伯特基金会图书馆、《新莱茵报》编辑部旧址、马克思就读中学及大学、燕妮故居等遗址七处,采集和征集到一批珍贵照片、《共产党宣言》德文版以及相关马恩的文献资料。
乌珀塔尔:恩格斯故乡
从科隆出发驱车一小时,便到了乌珀塔尔市,这里就是恩格斯的故乡。
恩格斯故居位于恩格斯街6号,是一幢独立的巴洛克风格的四层绿色楼房。这幢漂亮的小楼是恩格斯祖父约翰·卡斯帕尔·恩格斯于1775年兴建的。1962年乌珀塔尔市政府购买了这幢楼房,经过彻底翻修,于1970年11月28日为纪念恩格斯诞生150周年作为恩格斯故居正式开放。
此时恩格斯故居正闭馆装修,但有关恩格斯生平的重要文献和图片已移至故居后面的博物馆。该博物馆充分发挥了德国的史料功底,以大量实物生动地再现了十九世纪初乌珀河谷一带工业的发展和工人的生活状况,这些具体而形象的陈列,使参观者了解到工业革命前夕欧洲纺织业的现状,从而对恩格斯投身变革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这种颇具延伸性的展陈方式,很值得国内展馆借鉴。而在博物馆的核心展区,陈列着有关恩格斯的许多珍贵的照片、著作、手稿。
其中最惹眼的是两本由新闻系老系主任、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先生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的中文全译本。一本是1920年8月的初版本,另一本则是1920年9月的再版本。从封面的钤印判断,当为上海图书馆珍藏的《共产党宣言》姐妹本的复本。
穿越时空的隧道,这本小小的册子如此真切而确凿地复活了三个年轻人马克思、恩格斯、陈望道的信仰和追求。而在数千里之外的乌珀塔尔,能与望老翻译的中译本不期而遇,真是令人激动,一种神圣感和崇高感油然而生。
科隆:《新莱茵报》编辑部旧址
从恩格斯故乡返回科隆后,我们一行开始寻访《新莱茵报》编辑部旧址。
《新莱茵报》全称《新莱茵报·民主派机关报》,是在1848年方兴未艾的革命战火中诞生的。作为无产阶级的一面战斗旗帜,无论在反对国内外封建反动势力、争取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方面,还是在团结、教育和组织群众,提高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阶级觉悟方面,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列宁曾经称《新莱茵报》为“革命无产阶级最好的机关报”。报纸的总编辑是马克思,恩格斯是七人编委之一。
很可惜的是,当时《新莱茵报》编辑部旧址的具体位置,一直以来是一个谜团。我们利用百度等互联网引擎进行搜索,始终未能找到蛛丝马迹的线索。时隔久远,似乎一切都已荡然无存。但我们并没有放弃,继续在科隆到处打听,整整一个下午,从老城到新城,在连续询问当地老人后,编辑部旧址在老城集市广场65号终于被找到。
如今这里一边是家餐馆,一边是冰淇淋店。在旧址上挂着一块四方形铜牌,上面清晰可辨的是德文:《新莱茵报·民主派机关报》编辑部旧址。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来到科隆,正是在此创办《新莱茵报》,这是“他们生平事业的突出的中心点”。
波恩:艾伯特基金会图书馆
第二天我们驱车前往波恩。上午参观马克思曾就读的波恩大学及校史馆,下午来到此行征集的重点艾伯特基金会图书馆。
艾伯特基金会总部位于波恩戈德斯贝格大道149号。该基金会成立于1925年,为纪念第一位民主选举产生的德国总统、社会民主党人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而成立,并以其名字命名。该基金会图书馆,收藏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各种版本的著作和有关文献资料,其中大部分来自停办后的马克思故居研究中心。
图书馆位于基金会总部的负一层。因事先我们曾通过邮件与图书馆的负责人雅克·帕帕罗联系过,图书和档案管理员已有所准备。我们有幸见到了五十多种《共产党宣言》的珍贵版本,其中包括陈望道译本2种,华岗译本1种,成仿吾、徐冰译本4种,博古校译本44种,乔木校译本3种。在征得馆方同意后,我们对上述五十多种珍贵的版本一一进行了著录、拍照。
图书馆在底楼一角利用馆藏专门制作了一个相关欧洲工人运动的专题展览,其中第一块展板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影响的介绍,同时,他们还精心布置了马克思相关著作的展示橱柜。
特里尔:马克思故乡
马克思的诞生地特里尔是一座风景秀丽且历史古老的城市。但特里尔吸引我们的,不是它悠久的历史,也不是它宜人的景色。而是因为它与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的名字连在一起。这里留下了马克思的许多足迹,他的儿童和少年时代就是在这座具有古老文明的城市里度过的。
为纪念马克诞辰,特里尔举行了系列庆祝活动,其中包括将红绿灯改换
到达特里尔的时候,已是晚上八点,我们从市中心步行,沿着行人稀疏的街道,拐了几个弯后,来到坐落于布吕肯街10号的马克思故居。为了纪念这位伟大革命家和理论家诞辰200周年,目前故居正在重新整修和布置中。
这是一座建于1727年的临街的三层楼房,后楼也有三层,中间是天井小院,前后楼二三层之间由走廊连接,后院是一个小花园。白色的墙面,暗绿色的门楣和窗沿、乳白色的窗扉。1818年4月,马克思的父亲亨利希·马克思租下这座房子作为其处理律师事务的办公室,同时也供家人居住。同年5月5日,马克思在此出生,并在此度过了一年半的时光。
1819年10月1日,马克思一家搬到了特里尔的另一个地方—西梅昂街8号。与故居相比,此处却鲜为人知。我们拿着德文字条问了当地的一些居民,要么不知道,要么说法不一。我们就在特里尔城一个一个门牌号查找,不经意间看到一家杂货铺的二楼墙面上,镶嵌着一块四方形的牌子,上面写着:卡尔·马克思于1819至1835在此居住。这所房子是马克思父亲购买的。马克思在这里一直住到1835年去波恩上大学为止。为了纪念这位伟人,墙上挂了这块纪念牌。
随后,我们又马不停蹄地寻访燕妮故居以及马克思就读的中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两处遗迹根本无人知晓,找到这两处地方更不容易。燕妮的故居还保存着。这位妻子为伟大的马克思以及他的学说奉献了作为一个女性的全部。旧居坐落于诺伊大街83号。燕妮在这里住到1837年,现是德国一所银行的所在地。1981年12月2日纪念燕妮逝世100周年忌辰时,在该住宅的墙上挂上一块纪念碑:上书“燕妮·冯·威斯特华伦,1814-1881,卡尔·马克思的妻子。她父母的房子。”
马克思当年读书的特里尔中学也还存在,但游客罕至,现在叫弗里德里希·威廉中学。我们参观了学校的体育馆、教学楼等设施,学校橱窗里展示着马克思的红色雕像,海报栏里张贴着相关马克思的讲座信息。在学校的校门口,挂着一块牌,上面写着:1830-1835年马克思曾就读于此。
特里尔保留马克思的方式是史料性的,也是丰富的,还很诚实。马克思在特里尔成了标志性的存在,为了纪念他,各类纪念活动繁复又热闹。
随着五月的临近,一系列相关马克思的主题盛宴将陆续开展,让人们跨越两个世纪追随伟人的成长足迹,与伟人的思想进行一次光荣的链接。从陈望道到如今越来越多“《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复旦人经意或不经意、偶然或必然地与马克思“相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爱国、励志、求真、力行……这些响亮的口号响彻复旦园,仿佛伟人的德国足迹之处,亦久久回荡……
(原文作于2018年4月)
你的假期,他们依然在忙碌
重温《共产党宣言》,聚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人物 | 李煜东:一年借书332本,豆瓣1287本“读过”
征程 | 嘿,我想给你讲一个旦旦从军记
五平米法则 | 这里有一份不出复旦的健身指南